/ 张文明:用艺术点亮人生__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重点新闻门户网 主流媒体  政府权威媒体
  首页 >> 漯河视点 >> 沙澧人物 >> 正文

张文明:用艺术点亮人生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15-06-25 09:09:00 点击: 今日评论:

        今年75岁的张文明数十年来一直在文学、摄影、书法路上执著探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收获了充实和快乐,是艺术点亮了他的人生……



张文明近照

        为了躲避日本人,父亲带着张文明颠沛流离,于1946年定居漯河。上初中的时候,张文明的文章就崭露头角,受到老师的称赞。1958年,在漯河师范高中班就读的时候,他担任全校文学创作组组长。1966年,他到郑州铁路局工作,经常写剧本、写唱词。从1973年开始,他开始写新闻稿件、拍新闻照片,成为新华社河南分社的通讯员,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1980年,他成为漯河铁路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在漯河铁路中学工作到退休。除了自学文学创作,1984年,张文明在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中文系上了两年,1986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小说高级班。

        张文明6岁时就和父亲定居漯河,他对漯河有很深的感情,在他心里,漯河不是故乡胜似故乡。他最喜欢写漯河,写漯河近百年的变迁,精微、细腻地写出了漯河的点滴改变,写出了历史感和沧桑感。张文明写漯河的散文有《百年沧桑“四大坑”》、《马鞍路》、《母猪圈》、《南菜园的变迁》等。张文明写“四大坑”从上世纪初修筑平汉路时,被人挖成了四个大坑写起,写上世纪60年代、改革开放30多年“四大坑”的巨变;写马鞍路则从新中国成立前自己初看到的马鞍路写起,写马鞍路上世纪50年代的红火,上世纪90年代在马鞍路设立由专人把守的“道口”,到了2000年,随着滨河路立交桥的兴建,马鞍路完成了道口的使命;写母猪圈从上世纪40年代写起,那时“母猪圈”风帆林立,现在虽看不到帆船竞发的风光,但河上街由茅草屋渐渐地变成了砖瓦房、楼房,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中原崛起;写南菜园从上世纪50年代写起,而昔日的南菜园、如今的团结路,再也不是昔日荒芜、冷清的模样了,而是一派市场繁荣、和谐安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7年,当时担任《漯河日报》副刊编辑的我市著名剧作家余飞希望有人写写三棵见证这座城市历史的古树,他认为张文明的年龄、阅历、文笔能够写出三棵树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写三棵树的最佳人选,就向张文明约稿。

        张文明很快写出了3000多字的散文《三棵树》,这篇散文2007年4月27日在《漯河日报》上发表。这篇散文写的是漯河的三棵古树———大杨树、大椿树和大槐树,三棵古树记录了城市的历史,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根,现在只留下了大槐树仍然默默地关注着沙澧河交汇东去。张文明在写大杨树之美时,犹如画工笔画,精细描绘:“每至春天,九九过去,杨花落尽,遂抽百枝,骤吐嫩芽,要不了几天,绿油油的杨叶,就会秀出一顶碧绿的树冠,在蓝天白云下摇曳,‘飒飒飒’作响,给人一片新绿,一片荫凉。”“尤其初夏,过往商贾,来往行人,不论挑担赶脚,不管推车策蹇,都可在这清新阴凉的树下歇脚,打尖。摆上个桌,放上个筐,或牛衣叫卖,或歇晌打盹,或围成饭场,东扯葫芦西扯瓢,乱侃一通,也不失为人们麕集的好地方。”质朴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人与树的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张文明在文中继续解析树的命运,和这个城市一样,大杨树、大椿树、大槐树也历尽了沧桑。当大杨树树身长到二人合抱的时候,遭到雷劈,从上到下,一劈到底,后来因推进城市建设被连根拔除。雄踞码头,见证了当年“水旱码头”的繁华的大椿树也于2003年死去。只剩下一身伤痕树龄三百年左右的大槐树盘踞在沙河南岸,据说,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的人种植的,由于这棵大槐树枝繁叶茂,树冠由西北至东南呈“飞龙”状,因此被人称之为“龙槐”。今天,还有一些人缺乏保护古树的意识,在大槐树下放炮燃鞭、烧香许愿,挂起了“槐树爷有求必应”的红布条,香火缭绕,纸灰冲天,蒸得树叶发蔫,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在它身上赋予了太多它不应该承担的负重。张文明从树的    历史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树与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这篇散文告诉人们,树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享一片蓝天,同时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浇灌它们、保护它们,才能留住人类的根,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张文明还写了30多个有追求有梦想有成就的漯河人,为他们“画像”,“画”出他们的精神光芒的心灵曲线。他写我市摄影家、国画家王长松的文章《群体意识带头人》在《中国摄影报》上刊发;他写的文章《奇人李飘海》在《中国社会报》、《郑州晚报》上刊发;他写的文章《大刀王李青山》在《气功与科学》杂志上刊发。他还写了我市书画家赵振刚、张长生,书法家、书画收藏家、书画鉴赏家于建华,书法家刘海林,油画家毛合民,自学成才的考古学家马宝光等。他为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吴丈蜀写的《耿直性情高逸书风》一文在《郑州晚报》上发表。他为漯河铁中校长汪定一写的报告文学1999年获得武汉市举办的报告文学大赛二等奖。
   
        张文明还写了多篇歌颂漯河的散文,其中《沙澧颂》2014年获得第六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张文明还喜欢写生活随笔,去年,他写的随笔《啥都中》、《长记性的文武之道》、《苏东坡是摄影人的榜样》等多篇随笔在《郑州日报》“郑风”副刊上刊发,写的都是生活片段或是生活感受。《苏东坡是摄影人的榜样》这篇随笔,写的是很多摄影人把讲究光线当成金科玉律,特别是风光摄影,追求低色温的摄影人,把拍摄时间局限在日出日落的一早一晚。而苏东坡有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张文明在文中写道:“我把这首诗引出来,是想说,在任何时光,摄影人都能拍得好照片,就看你怎么运用。”除了文学,张文明还爱好摄影,他的多幅摄影作品获得省级及省级以上奖项,并于1996年1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1997年春,他在英杨村的桃园里看到,一棵桃树树干被砍断后倒在地上,但与树干相连的一根树枝上却开着两朵娇艳的桃花,他颇受震动,从两朵盛开的桃花上看到了桃树的活力与生命力,就拍了下来。这幅名为《活力》的照片获得了第五届河南省艺术摄影大展优秀奖。他拍摄的两位穿黄色服装的铁路工人在雨中抢修道轨的照片《搏》,1997年参加沪、宁、汉、渝企业文联摄影艺术作品联展,荣获“最佳作品奖”。他在漯河卷烟厂门前拍的行人骑着自行车在雪中穿行的照片《都市节奏》,1998年获得河南省“群星奖”二等奖。他拍摄的清晨沙河的照片《渔光曲》,1990年获得第六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他拍摄的维修工人雨中在高压线路下连接通讯信号的照片《雨中情》获得第十一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二等奖。
 
        他对摄影理论兴趣浓厚,1995年《郑州晚报》推出了摄影评论专栏,两年间,他为这个专栏撰写稿件200多篇。他还是《摄影导报》特约撰稿人。2011年至2013年,他为《人民摄影报》“约你拍”栏目撰写了十几篇稿件。他写的十几篇摄影评论获得《人民摄影报》优秀评论奖。2002年9月,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为他颁发了贡献奖。201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第十一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他写的9700字的文章《试论摄影语言》在研讨会上交流,这篇理论文章还在中国摄影网上发表。

        长期用电脑打字,张文明经常提笔忘字,2009年,他决定重新开始练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清秀娟丽,并入展河南省法院系统首届文化建设书法美术摄影展、全国法院系统书法美术摄影邀请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已经75岁了,张文明还处在高昂的创作状态,创作激情犹如晚霞染红了他生命的天空。
 

责任编辑:翟婷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市第九届运动会、第七届职工运动会、 市直机关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隆重开幕 秦保强宣布开幕 贾宏宇李思杰王克俊等出席

  • 漯河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召开

  • 投入资金千余万元,推广应用二十余万亩—— 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漯河模式”初步形成

  • 秦保强调研重大民生项目推进情况时强调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建设全力打造温暖可及的民心工程

  • 逐梦大湾区 沙澧向未来 ——我市在大湾区开展“双招双推”系列活动综述


  • /div>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