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漯河经济新跨越__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重点新闻门户网 主流媒体  政府权威媒体
  首页 >> 理论在线 >> 交流研讨 >> 正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漯河经济新跨越

来源:漯河网 时间:2012-04-01 10:02:00 点击: 今日评论:

作者:市委党校 许飞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漯河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特征仍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全党最紧迫的经济任务,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认清市情,分析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出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经过长期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我市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经济转型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漯河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观念转变滞后,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国情、区情和发展阶段,取决于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发展观念不同,发展方式就不一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观念先行,观念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走向的根本。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摒弃传统的重物轻人、重经济增长轻经济发展、重产值轻效率、重投入规模轻成本核算、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的种种观念。
    (二)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不完善,行政服务不到位。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尽管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我市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特别是鼓励扶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转型项目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对重点产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在引进建设过程中,资金支持、土地使用、税赋减免、投融资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等方面,政策性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据了解,我市在发展环境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上项目在办理有关手续时,仍然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比如在无锡市高新区办理企业注册手续,只需七天时间,而且交齐所需材料后,毋须再次往返办理机关,到时会有人将办理完毕的注册登记手续送上门来。而在我市办理同样的注册登记手续,还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三)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决于能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自主创新。我市建市以来,至今没有一所本科院校,也没有一所省级以上的科研单位。由于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这样的技术创新平台的直接支撑,非常不利于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在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方面,受硬件设施、软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集聚能力不强,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转型项目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吸引高科技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常困难。因此我市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制约着经济转型的发展。
    (四)缺乏资源危机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类型已经从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而企业生产经营仍是“小而全”、“大而全”。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资源利用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总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形成了浓厚的小生产意识,其后果是不重视人才、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迟滞了转型发展的步伐。对发展新兴产业所必须的人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进而对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困难。殊不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是经过35亿年才形成的,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据专家预测,再过50年我国除了煤炭资源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
    (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鲜明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准。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三产比重应为50%左右。而我市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不到35%,三产比重仍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低收入国家为38%左右)与高收入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即使和周边地市相比,无论是比重还是发展速度均较落后,我市增速分别低于平顶山、许昌、周口和驻马店。

    二、加快推进漯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确立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新型化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前沿,抢抓我国产业转移机遇,加紧构建政策、人才、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组织领导,是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以服务发展为己任,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功能,协调工商、税务、金融、财政、国土、环保、审计等部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全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我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领导能力保障,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摆在政府经济工作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着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综合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围绕转型发展,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支持加快经济转型的环境和氛围。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现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建设。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已有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型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工商、财税、土地、电力、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和转型项目的快速发展。
    2、加快制定和实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和落实项目扶持鼓励政策,大力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生命力,并能明显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科技支撑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政制度。财政政策具有作用直接、定点调控的优势。要认真完善财政优惠政策,丰富财政扶持手段,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引导政府投资主体逐步退出资源性产业的投资领域,转向投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要设立政府创业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业领域流动。
    4、构建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为主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各类主体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有效投入,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等贷款贴息和担保。要不断提高资本运作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并购进入资本市场。目前,在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整合过程中,大量资金退出了煤矿生产领域,政府应抓住这一结构调整和利益调整的有利时机,定期发布高新技术项目等重点领域发展指南,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新技术、新产品等重点发展领域流动。
    5、建立风险投融资支撑体系。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基本特征。各级政府应建立和规范风险投资体系,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导向资金,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多元化投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并在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我市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规模,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三)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为消除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聚集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1、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漯河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局限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应扩展至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的双重调整,按照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来进行。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漯河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漯河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绿色高新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效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开发出高效率、高质量、节能、环保的新型技术和产品,提升漯河企业和产品的国家竞争力。
    3、建立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漯河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总的来看应该是: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整体产业结构,而且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应保持协调。第二产业应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内部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所,建立研发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以此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层级和科技竞争优势。
    2、建立研发机构聚集地。以高新区建设为载体,集聚技术研发机构和实验、检测中心,促进区域研发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我市整体创新水平。市区或经济开发区要积极争取设立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3、重视和加强“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科技孵化中心”也叫做“科技孵化器”。是加速高科技企业或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的机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鼓励大学生入驻“科技孵化中心”,为他们初始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萌芽、生长、育成,加快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4、搭建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政府有关部门要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有一定层级、人力资源丰富、管理到位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引领,推动其快速发展、成长、壮大。

    (五)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市经济的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点。
    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根据我市传统工业的特点,应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和要求设计生产流程,以节能减排和信息化为核心,研发和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技术、能源转换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流程及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拉长加粗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发展、聚集发展、高效发展。
    2、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一是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充分运用生物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和改造,推动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三是加强研究与开发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扩大绿色与有机食品的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促进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加快高新技术向各类服务业渗透,全面促进我市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提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积极发展信息、科技、中介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责任编辑:翟婷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市二院召开七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

  • 爱心商家购买15万斤滞销吊瓜

  • “大白”核酸采样点过生日

  • 舞阳县组织收听收看市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

  • 进口商品闭环管理 企业防控精准到位

  • 网友互动
    最新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div>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