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积分兑换 | 帮助中心 漯河市民留言板 | 漯河电视台 | 漯河网文艺频道 | 漯河公众论坛 | 漯河网通讯员 | 漯河网摄影频道 | 漯河网 | 新闻 |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7-04-27 09:19:00 点击: 今日评论: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平坦的跑马岭上,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高云

  拄根拐棍,背着双肩包,52岁的王彦涛要登山了。他走的是杂草丛生的“野路”,脚下,没有一处平坦的石阶。

  每一个拐弯,每一块标志性的大石头,每一棵老树,他都熟悉。

  毕竟,这条路,他走了32年。

  32年如一的上班路

  王彦涛的目的地,是嵩山的跑马岭。

  海拔1178.4米的山岭上,有全省唯一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他,是这里的站长。

  这里全年无休,从1956年开始,见证着风云变化,气候变迁。除了“暂停”的十来年,这里的气象数据一直是预报天气、分析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五岳’都有气候站,只是有的条件好些,汽车能直达。”王彦涛说,我省的另一座高山气候站在鸡公山,也能开车直达。

  常年在山上工作,他落下了俩“职业病”——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他回忆起初走这条路的场景。

  1985年8月毕业后,他独自一人背着行李,用了近4个小时才到气候站。而如今,他一般两个多小时就能“到站”。

  煤油灯曾是这里的唯一光源

  爬上山岭,平坦的跑马岭上,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平房里,窗明几净,有电、有水,还有宽带。

  和王彦涛初来时比,这里简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时候,杂草丛生,房屋破旧不堪,照明靠煤油灯,看电视靠汽油发电,吃水靠肩挑背扛。”他说。

  他的老同学、郑州市气象局纪检组长张振中清楚记得,刚工作不久,王彦涛就给同学们“群发”信件,要买煤油灯罩,而同学们工作的地方早就通了电。

  那时站里有个宝贝——日立牌彩色电视机,可看电视用的电得用汽油发电机发。“经常是看电视的时间还没有修发电机的时间长。”王彦涛说。

  到1998年8月,这里通电当晚,王彦涛还和同事们吃着饺子狂欢了一场。

  洗澡、吃喝,水源都是雨水

  山顶也能通“自来水”,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

  可这里的“自来水”,水源是雨水。

  院里,有“水窖”,碰上下雨天,山上的雨水、地面径流汇集于此,经砂石过滤、渗透,流进“水窖”。这里的水,过滤后,主供食用。

  房顶上,还有集雨装置,收储的雨水则主要用来洗手、洗澡等。

  “现在一年能集好几百吨的水,能放心洗澡了。“王彦涛说,过去吃水经常要到1400米外的一个山泉挑,十天半个月也不敢洗次澡。

  坚守

  “单调”比“清闲”更适合

  这里,冬春风大寒冷,夏秋雾多潮湿,极端最低气温有-25℃,最大风力达到14级。

  “最长连续雾日为42天,一个多月不见天日。”王彦涛说。

  这些年,虽说条件改善,可还是少有人愿来工作。为此,省气象局专门出台规定,每年招聘2名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工作3年后,再分配至其他县局工作。

  如今,6名大学毕业生成了这里的“主力”。谈起工作状态,新成员们说,“单调”比“清闲”更适合。

  有人说,按年龄,王彦涛可以从站长位置退下来了,可他“舍不得”。

  “退下来,就跟退休没多大差别。我这个年纪,爬爬山没什么不好。新人总要有老人带。”他说,他想把余热发挥在工作上。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彩,打篮球、上网……并没有“与世隔绝”的寂寞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陡峭的山路上,王彦涛的目的地,是嵩山之巅的气候站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4月底一次夜间观测时,他们穿着棉大衣工作

1178.4米的“世外桃源” 探访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守护者

修房顶、除草、种菜……各种杂活,让他们成了“多面手”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高云/文

  记者邓万里/图

  站里的工作人员分两拨轮流值守,当班的一组,每天两人值班,其他人培训,维护监测仪器,干杂活。

  工作之中

  每天定时观测5次传输气象数据

  当班时,他们每天定时观测5次,传输气象数据。从早7点到晚8点,是标准的工作时间。遇上恶劣天气,加密监测、上夜班在所难免。

  “这儿的闪电是柱状的,第一次在这听到雷声,吓得我腿都软了。雷越大,活越多。”蔡冠杰说,雷暴天要往屋外跑,关生活用电的电闸,给跳闸保护的监测仪器开电闸……

  遇上大雪天,测量风速的“扇叶”会上冻。

  他们还得爬到12米高的风塔上除冰。每上一步,就要用锤子锤去上一阶梯的冰,手套瞬间粘到柱子上……

  好在现在科技进步,大多数数据都由机器自动监测了。相比之下,王彦涛年轻时的人工监测,可要苦多了。

  他清晰地记得,有次12级大风中,他手中的记录纸飘走,那是当天的一项重要气象记录。最终,纸追到了,自己却被十二级的大风牢牢地“贴在”锋利无比的铁丝网上,双手鲜血直流。

  工作之余

  修房顶、种菜,他们成了生活“多面手”

  “修房顶、修水电、除草、种菜……”28岁的蒋超说,各种杂活,让他们成了“多面手”。大厨每月休息那几天,他们还要自己做饭。

  工作之余,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彩,聊天、打篮球、打乒乓球、上网……

  在25岁的李豪看来,现在有了宽带,他们并没有“与世隔绝”的寂寞。王彦涛贴心地给每个房间装上了WiFi。

  而有些“老传统”还在延续,比如,给游客指路是生活“调剂”,难找女朋友,两年在家过一次春节,那条不变的山路……

  “驴友说羡慕我们常年在山上,我们却很羡慕他们的小日子。”24岁的蔡冠杰说,交通的不便,使得他们注定成为“异类”。一个月放假8天,只能轮休。每次下山后,朋友聚会成了必备的项目。

  伴随景区的开发,有了一条更为平缓的游客步道能通往这里。但这条“平路”连这些年轻小伙,也要走四五个小时。

  所以,“舍远求近”走老路的传统,还在这里延续着。

 
  • 马正跃暗访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提高认识 务求精准 狠抓落实

  • 我市在郑州主办 河南特色农产品·食品论坛 石秀诗等出席 马正跃致辞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市对县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

  • 安徽省政府代表团莅漯考察 王铁马正跃等陪同

  • 湖南省考察团莅漯 赵素萍马正跃王勇等陪同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漯河网:0395-2121631 新闻热线:0395-2121631 邮箱:luohew@126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 举报投拆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