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的大染坊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大河村的大染坊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4-09-26 08:21:00 点击: 今日评论: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老行当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谈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召陵区翟庄街道大河村的大染坊,很多老漯河人记忆犹新。喜爱漯河乡土文化的退休人员孙爱国说:“当时在市区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大河村染坊的收布人拖着长长的声调吆喝‘大河——村哩染坊,染那黑(xie)布蓝布……’那地地道道的方言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大河村位于市区人民路东段,那里曾以该村村名设立过“大河收费站”。据了解,大河村不像附近洼张村多数人姓张、柳庄村人多数姓柳,其姓氏主要有林姓、张姓、秦姓和孙姓。那为什么叫大河村呢?

  9月18日,在大河村村委会,村委会委员林海亮为记者解开了谜团:相传,该村原址在隋朝杨广修建的运粮河的南岸,后因河道不断淤塞,村民逐渐往河流故道移居。后来整个村庄就慢慢移居到了河流故道中心,故取名大河村。

  今年60岁的林海亮谈起“大河染坊”仍兴致盎然。记者从正在编纂的《大河村村志》上看到:“张氏家族搬到大河村已有九世。解放初,张庆老人带领三个儿子圈、德、赖孩干染坊,染黑布、蓝布,生意兴隆,实现了大河村远近闻名的初具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大河染坊’。”

  初秋的天气凉爽惬意,在该村文化广场,两位老人悠闲地拉着家常。据老人介绍,这个广场正对着靠北的道路一侧,过去就是“大河染坊”所在地;广场过去是一个大水池,是染坊漂洗的地方。

  采访中,林海亮告诉记者,染坊是一个高耗水行业,要有充足的水源;因要安放多口大染缸、晾晒染布,也要有足够大的劳作空间。在林海亮幼时的记忆里,当时“大河染坊”场地很大,仅两个成人勉强合抱的缸就有十多个,以染黑布、蓝布为主。

  据林海亮介绍,那时,染布都是用的植物色素,光是蓝草就有茶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很多种。把这些蓝草研磨后用铁锅熬色,染出的布是真正的纯天然。由于张家待客热情、诚信经营,很快就在周围几个村庄出了名,都知道大河村有家染坊,染出的布质量好、不褪色。

  采访中,据村委会另一名委员蒋彦涛介绍,20世纪50年代,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和生产队,张家就把染布的技术教给了生产队的年轻人,在一队和二队办起属于生产队的大染坊,每个染坊有七八个人。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大河村的染布业越来越兴旺,很快就辐射到漯河及周边一带。

  听着蒋彦涛的讲述,记者脑海中展现出一幅画面:当时生产队的染坊里有大铁锅、陶缸、大水池,各色的布匹在坊内染好后搭在架子上晾晒。每到晴好天气,人们就能在大河村看到布浪翻卷的场景,蔚为壮观。

  此外,孙爱国告诉记者,小时候听到吆喝声就知道是“大河染坊”的生意人来收白布了。那时,收布者会在白布角上缀上竹板布印,并给供布者一枚同样的布印,染好后送回,布印对布印,确定这块布就是本人的。有的居民直接把白布送至染坊,染好之后再取走。

  后来,由于化纤布料的出现和民间织布的减少,“大河染坊”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市民的只有回忆。
责编:翟柯   编审:陈向党  终审:王峥

  • 沙澧丰年好“丰”景 ——我市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开幕式侧记

  • 沙澧秋灯会 璀璨不夜天

  • 我市开展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 “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

  • “聆听”漯河,何以中国!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漯河探究汉字密码 追寻文明起源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