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体系__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重点新闻门户网 主流媒体  政府权威媒体
  首页 >> 理论在线 >> 交流研讨 >> 正文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体系

来源:漯河网 时间:2012-11-07 08:43:00 点击: 今日评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十大战略支撑之一。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控制污染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是我省今后发展社会经济必须考虑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立足发展。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把发展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资源科学利用、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容量能保障、生态承载力能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刻揭示出环境保护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标本兼治。着眼于提升环境保护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使环境保护的成果体现在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也就是,在经济增长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增长,在约束和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本的同时,激励和扩大经济总量。

        (四)统筹兼顾。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二、基本思路
        (一)建立环保优先的决策机制。在决策上,建立健全环保优先的领导约束机制,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环保效果公众评价制度及环保工作问责制度,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环境影响项目的区域协商和共同决策机制。探索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完善环保的公众参与制度。

        (二)建立环保优先的生态补偿和约束机制。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建立与生态补偿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制度,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征收生态补偿税等绿色税种,提高生态补偿水平。

        (三)健全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健全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以生产全过程预防为主的转变。强化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指标转让制度。强化产品绿色论证,建立绿色消费扶持制度。

        (四)建立环保优先的科技体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和应用,使资源开发和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范围之内。加快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强集成创新,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研发原创、技术园区、产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模式。

        三、方法路径
        (一)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我省“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已连续开展16年,并在2011年9月份举办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的环境保护政策教育培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履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职责。同时,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等“五进”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参与面,积极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地方官员政绩观评价机制,加大环保指标落实力度。我国地方政府通常存在“破坏之手”、“治理之手”、“庇护之手”三手互搏的现象,“中央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地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脱节的问题突出。因此,要确保环保绩效考核工作转化为科学发展实践成果,就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创新官员政绩观考核指标体系。在今后,官员的政绩应该体现出创造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越低越好,本地区每个劳动者的全负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国土面积所承载的经济总量越高越好。官员环保考核应包括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以及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还应包括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并要达到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目的。在考核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环保监督员、居民代表等组成评审团参与考核评审工作,并向全社会公开考核过程,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把群众的意愿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当前,乡镇工业聚集区的发展、农村畜禽养殖业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在环境监测方面,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环保投入方面,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除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办法之外,还要研究制定推进污染治理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收取污染物处理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市二院召开七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

  • 爱心商家购买15万斤滞销吊瓜

  • “大白”核酸采样点过生日

  • 舞阳县组织收听收看市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

  • 进口商品闭环管理 企业防控精准到位

  • 网友互动
    最新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div>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