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庙会人气旺 民俗文化受追捧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舞阳庙会人气旺 民俗文化受追捧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4-01-11 08:42:00 点击: 今日评论:

  1月5日晚,因疫情停办三年的舞阳农历腊月初一会隆重“回归”。现场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赶来,逛庙会、赏民俗、看大戏、品小吃。1月8日,记者来到庙会现场,到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充满浓浓的烟火气。

  起源明末 历史悠久

  舞阳农历腊月初一会也叫东关庙会,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舞阳知县潘弘(后因避讳乾隆之名改为潘宏)而形成的庙会。

  据《明史》记载,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罗汝才率兵攻破南阳,随后一路北上,攻无不克。舞阳知县潘弘已70岁。1641年11月,李自成、罗汝才兵临舞阳城下,潘弘率领军民守城。由于内奸出卖,潘弘最终被俘,在腊月初一那天被绑于县城东关魃蜡庙前,因拒不交印而遭肢解。他的儿子澄澜得知父亲被害的消息后,提刀闯入李自成、罗汝才营地,杀死数十人后自尽。

  潘弘殉难赢得了群众对他的敬仰。据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舞阳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舞阳知县杨万春在县城东关外潘弘殉难处建潘公祠,并在农历腊月初一进行祭祀。

  潘公祠旧址位于现在的舞阳县人民商场东边、上海路群益市场东北角。舞阳县博物馆有一块“一门双节”石碑,原来安放在潘公祠,是纪念潘弘父子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一成为纪念潘弘的日子。每到祭祀之日,众多香客和小商小贩聚集在潘公祠、魃蜡庙周围,东关庙会逐渐形成。

  那场惨烈的厮杀已过去近400年,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评价,但因此形成的古庙会传承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腊月初一会已成为舞阳县及周边群众物资交流、文化娱乐的盛会。

  丰富业态 吸引游客

  舞阳腊月初一会的影响力辐射周边十余县(市)。每年临近农历十一月二十,主办方适时发布戏贴、喜报,周边群众就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前来赶会。相关部门组织戏曲、杂技等表演,糖人、泥人等民间手艺人也在会场支起摊位。

  每年庙会举办期间都是舞泉镇牛市口村的王先生家最热闹的时候。“母亲会把舞钢娘家的亲戚都邀请来,一是赶会听戏,二是叙旧唠嗑话亲情。”王先生说,“过了腊月初一会,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会场鼓乐喧天、熙熙攘攘。庄稼汉买农具、农家女添新衣、老人过戏瘾、孩子寻美食、年轻人谈恋爱……庙会既方便了群众物资交易,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今,传统商贸、新兴业态会聚庙会,成为活跃县域经济的新动能。

  “今年会期长、规模大、创新项目多。”舞阳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的农历腊月初一会有7天会期,今年会期为10天。本届庙会首创“1+3”模式——主会场设在舞泉镇解放路和海南南路盐业公司门前以及县人民医院东门南50米至东大街,三个分会场分别设在保和乡袁集村、西城广场戏楼南和上海北路。本届庙会共入驻商户1600多家,游客有望达到百余万人次,多项数据创新高。

  美食小吃 火爆出圈

  “来5串鱿鱼”“来碗臭豆腐”……600余个美食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把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食客络绎不绝,摊主忙得不亦乐乎。

  位于西大街舞阳县文化馆门口的杨氏油茶摊位前坐满了食客。“杨氏油茶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0多年历史。这几天生意很好,每天都能卖100多碗。”摊主苗女士告诉记者,油茶名为茶,实际是粥,主要食材是面粉。因制作时要先用油把面炒熟,所以叫油茶。油茶里还放有炒熟的花生、黑芝麻、虾米,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西城广场炸油馍头、油饼的摊位前同样围满了人。摊主巴先生告诉记者,他干这一行已30多年了。庙会上生意好,全家人齐上阵都来帮忙。

  “来点儿辣椒,多放点儿芝麻!”在新西路中段,游客被一阵阵香气吸引。在辣椒、花生、芝麻盐摊位前,摊主张先生一边给大家介绍,一边忙着在一个大石臼里研磨食材。“这些东西是捞面条和热蒸馍、烙馍的绝配,更是‘舌尖上的回忆’。”游客赵女士说。

  本届庙会上,“大连火爆鱿鱼”“蒙古烤肉”“新疆羊肉串”等网红摊位的摊主成功出圈,不少粉丝争相在摊位前“打卡”留念。

  找寻回忆 留住乡愁

  舞阳庙会不但会聚天南海北的特色美食,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马戏、套圈、碰碰车等100余个游乐项目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保和乡关庄村村民任国祥的摊位前围了不少人。“用白蜡条编出经久耐用的提篮,这全靠手上功夫。”“这种手编的提篮和筐现在不多见了,高粱秆编的炊帚和扫帚也很难买到。”大家纷纷购买任国祥手工编织的提篮和筐。

  “我二十多岁就跟着家人学编提篮,至今已有50年了。”任国祥说,过去农闲时,村里家家户户都编筐、编提篮。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手工编织的提篮和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村里只有几户人家还从事编筐这一老行当。

  虽说编筐收入低,但任国祥对这项老手艺更多的是热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靠这个挣钱。我只为传承老手艺——几天不编手就痒痒,一拿起白蜡条马上劲头十足。”任国祥说,“提篮40块钱一个、高粱秆编的炊帚5块钱一个、扫帚7块钱一个。我年年到庙会上卖,今天就卖了不少。”

  本届庙会内容丰富,既传承传统,更有创新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大家来到会场并不只是为了购物,而是想找寻乡愁记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庙会,父母都会带着我和弟弟来买布,给我们做新衣服。爸爸会挑几件趁手的农具,妈妈还会买些水果糖。这都是为过年准备的。”家住北舞渡镇的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工作了,来赶会更多的是感受这种氛围,找寻童年的回忆。

  随着夕阳西下,一场围绕“夜游、夜购、夜娱、夜食”的夜间消费活动继续发力。一名带着孩子的游客说:“孩子放学了,带他来逛庙会,让他感受一下咱舞阳老庙会的热闹劲儿。”老年人则搬着小板凳拥向位于大连西路和西街文化广场的两个戏台。

  “农历腊月初一会作为舞阳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集会,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大舞台。”舞泉镇党委书记张冲说。目前,舞阳县正对这一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庙会为媒介,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抓实、抓好,增强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 现代化漯河建设,还看今朝! ——《今朝漯河》之“三城”建设系列报道述评

  • 二〇二三年漯河自行车公开赛举行

  • 万亿支撑从何而来 ——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 让贾湖文化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述评

  • 市第九届运动会、第七届职工运动会、 市直机关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隆重开幕 秦保强宣布开幕 贾宏宇李思杰王克俊等出席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