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刻符与中华文化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贾湖刻符与中华文化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3-05-29 09:15:00 点击: 今日评论:

 
贾湖出土的刻符。
资料图片
    记者 李 胜
    今年3月26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说文解字》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结尾部分,当撒贝宁同“许慎”一起穿越时空来到贾湖遗址,看到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刻符,漯河的两大文化名片贾湖遗址契刻符号和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连在一起,冲击心灵。
    “地灵造就了人杰!”这句解说词让漯河人感到无比自豪。刻符,文字;文明,文化。人们在不停地追溯。
    甲骨文离我们有多远
    贾湖刻符现在出土的有17个,而这些刻符和厚重的贾湖文化一起,足以让无数人类文明探源者仰视。
    文字的历史,就是中华的文明史。
    早在汉代,汉字的体式已很成熟。古文字是“画”出来的,象形文字的组成要素逐渐线条化,婉而通;今文字是写出来的,有了笔画。只有古文字才更接近文字的本义。
    今文字的形体变化大致为隶书、楷书等。这种变化不是线性渐进的,而是相互重叠进行的。比如,我们现在交流的文字是楷书,而在平时的书写中多用行书。
    古文字向上推进,就是小篆、籀文、金文、石鼓文、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史。
    1899年,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一味叫龙骨药材上的图文进行研究,认定其是甲骨文,并断代为商朝时期,一下子把汉字的历史推到了17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是汉字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系完整的文字样本。甲骨文约4000单字,现在能认定的有1500个左右。在认定过程中,甲骨文的构形类型与《说文解字》确立的“六书”中之“四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许慎没有研究过甲骨文,但他的“六书”理论却能很好地印证甲骨文的构形规律。
    《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乱也’。”
    中国文脉,沉静而强劲地延续着。
    断代,厘清五千年文明史
    断代,就是断定年代,指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中国的文化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结题。这项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这些科学家中就有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以及题写“贾湖遗址博物馆”的严文明等考古界大咖。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出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这个年表为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建立起1200余年的年代框架,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070年,定格中华文明。
    探源,多元化的信史文明
    探源,指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2004年,考古学家在全国范围内选定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城邑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考古学家还对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以丰富的考古资料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以考古资料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该工程实施期间,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项学术资源,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度挖掘了不同学科的潜力。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介绍说,中华文明探源实施的十几年里,考古研究所对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这几个距今5500年~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让华夏后人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追溯中国史前文化
    单从词义上分析,“文化”一词的概念是大于“文明”一词的。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深远。
    中国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中国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而从大的方面说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区别在于“打”和“磨”。旧石器时代的人会打制石器,像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等。新石器时代的人已经会磨制石器或其他生产工具,像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裴李岗文化等。
    金石并用时代对应的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有仰韶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代表遗存。
    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为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安阳殷墟等。这一时期文化已达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上线。
    分清文化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而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黄河中下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眏生辉。
    2001年,国务院将贾湖遗址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贾湖遗址经过八次发掘,考古发现创下11项世界之最,影响最大的在三个方面:一是贾湖骨笛,改变音乐史和器乐史。二是贾湖先民已掌握酿酒技术,改变世界酿酒史。三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距今9000年~7500年的贾湖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贾湖刻符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刻符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表示:“贾湖刻符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贾湖刻符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符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
    破解贾湖刻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契刻符号从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例如,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经碳14鉴定,其年代距今7762年(±128年)。
    贾湖刻符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刻符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刻符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一些学者提出,文字在中国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他们研究认为,贾湖刻符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计10516字。甲骨文已确立约4000个单字,以许慎“六书”理论破解约1500个。然而,贾湖刻符只有17个,有一个被认为是合体字,这也与甲骨文中的很多合体字非常相似。合体字又叫合书或合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而破解贾湖刻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许慎的说解文字之法去破解甲骨文和贾湖刻符本身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势赓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责编:瘦马 编审:陈向党  终审:汪中东
 
  • 《今朝漯河》助力城市形象“出圈”

  • 第二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开幕 杨震宣布开幕 石秀诗马延和等出席 张雷明沈篪秦保强等致辞

  • 贾湖遗址 闪烁九千年文明光芒

  • 全省第八期“三个一批” 项目建设漯河分会场活动举行 秦保强黄钫贾宏宇王克俊等参加

  • 一座中原小城的“舌尖变革”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